第235章 我嘉靖朝何时容许道士嚣张了?
海玥新婚之际,安南前线战况不断传入京师。
此战的主帅是毛伯温和张经,这两人的帅印,是内阁三推九问、经年考校后定下的。
时值革新之际,用兵之时,最后朝廷选中的,却是这两位持重之将——
毛伯温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旨,大军陈兵镇南关隘,却按兵不动,安南各州眼见明军虎视,果然内讧更甚,莫氏伪朝根基自溃。
张经身为未来的抗倭战功第一,此番则是查探山川地势,人员分布,与百年前明征安南战争的局势作比较,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两人在知名度上或许远远比不上俞龙戚虎,却是一等一的帅才,这样的组合配合上如今张璁为首辅的中枢班子,莫登庸也算是一个枭雄,却是时运不济,连战三场,三场皆败。
于是乎,陆炳带着同样新娶的媳妇吴氏,登门来告别了。
“文孚定下日程了?”
海玥夫妇招待了对方。
“定下了,三日后就出发!”
陆炳十分干脆,笑容里也满是期待:“我是武人,岂能错过收复交趾的功绩?此番南下,便是赶不上灭国大战,此后治理交趾,也多有平叛,可以让我一展拳脚!”
历史上没有对安南战争,陆炳考中武进士后,是北上去了蓟州,拿下了一血。
嗯,真的是一血,蒙古鞑靼部攻打冷觜关,陆炳斩敌一人,以军功升为副千户。
别以为这是笑话,真正了解明朝此时与关外交战的情况,就知道受崩坏的军功首级制度所累,斩首一人并不容易,更普遍的情况是缩在战车后面,根本不与敌人短兵相接,一场大战爆发下来,双方或有伤亡,但根本拿不到尸体和首级。
现在的陆炳当然看不上那些小打小闹了,他也不愿只靠潜邸旧臣的身份上位,而是要去安南杀敌,争一个实打实的军功回来。
妻子吴氏是江南水乡出身,温婉如水,此时以崇敬的目光看着丈夫,更让陆炳颇有几分飘飘然。
海玥暗暗皱眉,对着朱玉英使了个眼神,朱玉英听到灭国之言,原本神情有些复杂,此时也心领神会,将吴氏带入内宅说话,独留下两人。
陆炳看了出来,脸色变得郑重:“明威莫非不看好局势?”
“并非不看好,只是朝廷未免太看好了……”
海玥轻叹:“莫登庸虽败退守险,元气未丧,然朝堂诸公已热议设交趾布政司之事——此议虽可鼓舞三军,却恐骄兵悍将生轻敌之心,埋下祸根啊!”
百年前,大明征安南的过程中,是先吃了几场败阵,后来才摧枯拉朽,大胜灭国的,如今海玥倒是不希望先吃败仗,因为以朝廷如今的局面,真要败了,上下反对声音一大,莫登庸再割地赔偿,表面上给个台阶下,嘉靖可能就捏着鼻子认下,放弃出兵了。
可稍有胜势,就得意忘形,下场恐怕会更惨,历史上乘胜追击,结果被诱敌深入,最后全军覆没的例子还少么?
陆炳听出了意思,却有不同意见:“毛张二人都是持重之辈,莫老贼此前就数度诱敌,他们都未中计,明威是否多虑?”
“此一时彼一时也!”
海玥道:“战前明军厉兵秣马,为的便是这雷霆一击,如今大胜之下,军中难免渐生骄躁之气!恐怕此时校场上的兵卒们,已开始计较斩首几何,各营将领更是暗中较劲军功簿上的排名,便是有两位大帅亲巡营寨,三令五申,恐怕也压不住那股躁动!”
顿了顿,他直接道:“我就知道两广总兵仇鸾,粗暴鸷悍,好大喜功,不可不防!”
海玥提到的仇鸾,是咸宁侯仇钺的孙子,因其父有疾,十六岁那年他的爷爷去世,就直接继承了侯位,如今二十七岁,做到了两广总兵的位置。
看似不错,其实不然,毕竟两广那个地方,哪个正经勋贵愿意去啊,与流放无异了。
历史上此人是拜了严嵩为干爹,才开始飞黄腾达,军权在握,也直接导致了“庚戌之变”的发生。
“庚戌之变”和“靖康之耻”颇有几分相似,都是外蛮一路打到中原王朝的京城,区别在于,金朝初立的时候,金军的实力确实强横,而嘉靖时期草原上的俺答汗,只能算是矮子里拔高个,完全不具备一路凿穿防线,孤军深入的能力。
那俺答汗是怎么一路打到北京城下的呢?
就是仇鸾放进来的。
这个畜生担任大同总兵,眼见俺答汗率领军队进攻,惧怕对方的敌势,竟然派人去贿赂俺答汗,让其绕开大同,进攻别的地方。
如此一来,俺答汗不费一兵一卒,就绕过了重镇大同的防线,在古北口守军后方突然杀出,打得明军大败,没了后顾之忧,这才一路南下烧杀抢掠,直接打到北京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