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另类史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第36章
问及太后,皇帝(景帝)等人后,明英宗又问李实等人是否带来中土的衣服饮食。李实一行人来得匆忙,根本未及准备这些东西,只能把随身携带的衣食给明英宗服用,并表示道歉。
明英宗摆摆手,苦笑道:“这不算什么,卿等为我办大事。也先想把我送回,卿等归报朝廷。如果我能得归,愿为黔首百姓,得守祖宗陵庙就知足了。”
明英宗肯定读过史书,知道宋高宗赵构拼死命拒绝“回收”其父兄的“事迹”,深知自己的归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弄不好现在的皇帝弟弟与也先做交易,把自己就地“咔嚓”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由于明英宗是落难皇帝,李实胆子也大,问了几个平素万万不敢发问的问题。
李实:“皇上居此,还思念从前所享用的锦衣玉食吗?”
明英宗:“当然。”
李实:“为何陛下您恩宠王振至此,而致身俘国失?”
明英宗:“朕确实不能明察奸臣。但王振当权时,群臣无一肯言者,今日却皆归罪于我。”这句话,十足说明明英宗仍无悔悟之心。
日暮时分,李实等人拜别明英宗,归于也先大营,受到对方设宴款待。
蒙古人好客,也先、伯颜帖木儿都穿戴貂裘胡帽,他们的老婆珠绯覆面,各自端着大盘羊肉互相递吃,席间换人轮流弹琵琶,吹笛儿,按拍歌劝酒。
酒酣之余,也先开口:“南朝(明朝)乃我世仇(指明朝驱元朝入沙漠),今上天发威,使皇帝为我所得,我一直不敢怠慢,倘使南朝获俘我,不知如何对待?……皇帝在此,吾辈无所用之,欲奉之南还,南朝又不派人来迎,为什么?”
李实等人回辩,但均辞不达意,言说不通,被也先一句话顶了回去:“南朝遣汝等此行来通问,非为奉迎。若想皇帝回国,当遣重臣来迎。”
李实还未回京,趁脱脱不花遣使议和的机会,明景帝忽然又派出右都御史杨善出使瓦剌。
中途,杨善遇见回途的李实,具知他出使的详情,使得杨善成竹在胸,表示可以见机行事,奉明英宗返北京。
其实,明景帝派杨善出使完完全全是敷衍,总想迁延岁月,双方使来使往,把此事一直拖下去。而且,使节出行前,明景帝没有授意礼部给他们准备任何礼品,只让这些人带着嘴去。瓦剌人对收受银帛习以为常,如果见杨善一行人空手而至,没准大怒就更把明英宗留住不放——这可能是明景帝心内的小算盘。
杨善一出境,也先就派出汉人田民为“馆伴使”迎接,密伺虚实。田民招待杨善,屏去旁人,说:“我也是中国人,被迫留于瓦剌效力。我很好奇,前日土木堡之役,大明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杨善心中有根,侃侃而言:“那时候,六师劲旅全被征调南征(讨安南等地),太监王振想邀太上皇幸其老家,扈从不及,军内指挥不一,所以一战即溃。虽如此,瓦剌侥幸得胜,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如今,南征劲卒悉归,有二十万众,朝廷又特别在国内招募有搏击技能的新兵,得三十万人,全都进行神枪、火炮、药弩等军事技巧的专门训练。同时,我们大明在边境地带要害处加强防御,遍植铁椎,马蹄踏上立刻会被贯穿。为了防瓦剌再来,朝廷还招募数千飞檐走壁的刺客,这些人穿营度幕,敏捷似人猿,专为与敌相持时乘夜潜入敌营取上将人头……当然,依现在形势看,所有这些都将无所施用了。”
田民奇怪,问:“为何无所施用?”
杨善:“和议马上就达成,大明和瓦剌一定欢如兄弟,当然就用不着这些士兵和防御再动干戈了。”
杨善这张嘴真能说,既吓唬了对方,又留一个大台阶给对方下。
田民回也先大营,具实以告。也先不断点头,和议之意益坚,便决定在大营接见杨善一行使臣。
也先见杨善,咄咄逼人,立刻责问:“为何南朝减我马价?”
杨善:“昔日瓦剌使臣,不过三五十人,近来多至三千余人,归时皆金帛器服络绎于道,满载而归,大明待瓦剌不薄。”
也先:“为什么拘留我数名使者?赐我布帛中,又常有裂幅不足数的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