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画上的女子着白裳黄裙,约摸十六七岁的样子。她身段袅娜、肌肤如玉,修眉秀目、琼鼻樱唇,相貌既美,又自有娴雅气质。唇边含一缕温婉浅笑,她手执书本,盈盈立于湖畔树下,见之令人忘俗。
画像之下写着她的名字——王清照。二十五年前,她是东唐国大门阀琅琊王氏最负盛名的贵女,名头之响亮甚至超过了诸多宗室女子。她是王煜嫡亲的姑姑,他早逝父亲唯一的妹妹,年幼时他最大的倚靠。但她,也是天幸国先皇的清妃,顺安公主的生母。
曾经,在琅琊王氏大宅里,她的画像日日悬挂在祖父的书房,也日日藏在祖母的枕下。她的名字,是王煜这一家子的忌讳。明明,每个人都在思念她,每个人却都不敢提起她。
只因,她,既是他们的荣耀,也是他们的耻辱!她的名字,早在二十五年前,便已经不在琅琊王氏的祖谱上面!她是一个,既没有了宗族庇佑,也失去了父母亲人的,可怜女子。
她死讯传来的那一天,祖父瞬间白发。他那苍老失色的面容,直到现在还深深印在王煜的脑海里。祖母痛哭了一日一夜,原本就患了重疾的眼睛彻底失明。
一个多月后,再无儿女傍身的祖母,在悲痛和病苦折磨中离世。年幼无依的他,既要照顾苍老病弱的祖父,还要面对一干如狼似虎的亲人。那段黑暗的日子,无数个含泪入眠的夜里,他梦见她翩然而回。
年轻时的姑姑,美好得像是画中人。而她现在,也真的成了画里的人。王煜眼眶湿润,需要用极大的控制力才能忍住不落泪。
同时,他的心砰砰疾跳,昨天夜里那神秘妇人的面容在他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两相对比,越看,他越觉得那妇人与姑姑相像。
李懿察觉王煜的异样,也看向那副画像,微微一笑道:“原来是姐夫的小姑姑。听说,王九姑娘曾是东唐第一才女,美名远播天下。”
女学的这位谭先生显然知晓李懿与王煜的身份,闻言便笑道:“若无王九姑娘,女学挑战小考也就无从说起。那年,她一人独占风光,不仅在六项考试中都得到上上佳绩,还以一己之力挑战了三位女学最优者,尽皆获胜。我记得,就连半国先生也赞她——钟灵毓秀,才艳独绝。”
谭先生陷入追忆,方才还平静淡漠的脸色也微现激动。她是当年之事的见证者,亲眼目睹过王清照的风华绝代。同样的,她也经历过王清照身败名裂的大事件。L
☆、第173章李懿与裴四
最后一座湖心亭,乃是一座蟹青色的高大三层铜亭。它位于诸亭的最中央,其余六座水亭团团环抱,将它拱卫。
此亭四面有菱花扇,十六根同色立柱分刻簪花仕女游猎浮雕组图,雕工精巧,人物呼之欲出。最高处宝顶灿然生光,悬挂馏金铜匾额,上书“金阙”二字,一副对联则题着“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并非所有小考的评判都在此亭落坐,其余六座湖心亭内就有评判直接给分。也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走到第七亭。于正式学生而言,只要能得到四亭中上的成绩,就算小考通过。只有那些对自己特别有信心的学生,才会连闯六道关,最后直指第七亭,去赢取额外加分。
但对挑战者来说,不仅需要六亭皆试,且每门成绩都要在中上以上。只要有一门是中中,便会失去挑战资格。
而只有尽数通过六亭考试,最后才能来到第七亭,对一名正式学生发起争夺学生资格的挑战。若胜,就在第七亭领取正式学生的徽章;如败了,便要立时离开寿春园,此后再也没有参考西妃湖女学的资格。
李懿,此次他担任的就是挑战赛的评判。女学正式学生的小考,自然有女学的先生们负责。他到得不早不晚,五名挑战赛评判,金阙铜亭里已经到了两位。在他与谭先生之后,还有一人未来。
负手于身后,李懿慢慢走下台阶。他抬首望去,只见一位评判如谭先生一般同样是女子,五旬已过的年纪,白发红颜、风姿楚楚。保养得极好。另外一个人,虽然背对着他,但看身量与穿着就知也是年轻男子。
眼眸微眯,李懿立刻知道了这人是谁。
——裴四,裴君绍。与他家阿恪走得极近的裴家病秧子!哼!
想到宗政恪问他,什么药材养护心脉最好,李懿便觉心塞。
许是听到脚步声。那两位评判或者抬眸。或者转身,都看向来者。李懿的目光便与裴君绍的目光相撞,二人微怔。
这病歪歪的家伙。居然比传闻中生得还要美!哼!那就不要想得太美了,阿恪是断然瞧不上你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软脚虾的!
李懿腹诽不绝,坚决不肯承认,在他看见裴君绍真人的这一刻起。便将警戒心加重了三成。漫不经心地瞟了裴君绍一眼,他倨傲地抬高了下颌。但对那位老夫人。他却面色和缓地点了点头,算是与对方打过招呼。
第131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