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工程师作者:米酿
第403章
一百四十九门大炮全部移到大笔山山脚下一里处,抵近瞄准,分别使用开花弹和实心弹,朝士兵准备攀爬的高台进行地毯式轰炸。只看到抛射的开花弹和实心弹像是雨点一样落了下去,一片片火花在第一个高台上炸响。
打了两轮后,这个平台上清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没有一个人还敢据险防守。
陷阵团士兵兵不血刃地爬上了第一个高台。
爬上第一个高台后,士兵们用步枪对准了山上更高的其他高台,看见清军露头就射击。清军被大炮炸得胆气已丧,在山上乱成了一片,要不是被明军团团围住早就弃山逃了。李植的兵马爬上高台后,山上只有零零星星的清兵往下攻击,大多数清军都趴在地上躲避炮弹,不敢冒头。
炮兵们则对准了士兵们要攻打的下一座高台射击。
炮兵不断地朝士兵们主攻的方向上倾泻炮弹,为士兵攻坚扫清障碍。后排的士兵们则用步枪朝山上反抗的清兵射击,瓦解清兵反抗的意志。
攻坚的士兵们举着手榴弹和火把爬梯子,爬到高台外面时候,就两个士兵合作点燃手榴弹,往高台里面扔去。即便是个别清兵躲在高台边缘的土墙后面准备负隅顽抗,也会被这些手榴弹炸死。
陷阵团的士兵们一层一层地往山上推进,伤亡极小。山上的六千清军守军基本上只有逃跑的份,根本没有组织过一次像样的反击。从下午攻到傍晚,士兵们已经打了半山腰。要不是天色已经暗下来,陷阵团能直接攻上山顶。
这个时代的晚上是漆黑一片的,作战极为困难。所以李植傍晚时候推进到半山腰后,就不再往上强攻。
相信明天再攻一天,就能拿下大笔山。
子时天色最暗的时候,李植已经在营帐里睡下了,却突然听到一片喊杀声。李植跑出营寨,发现附近并没有战斗,喊杀声都是从大笔山北面传来的。
半天,才有一个洪承畴的传令兵跑了过来。
传令兵跑到李植面前跪了下去,说道:“兴国侯,多尔衮弃了大笔山,率领六千鞑子从山北突围而出,乘夜色往锦州方向逃去了!”
第0470章锦州
二月二十九日夜,多尔衮弃大笔山北逃。大笔山上面一片狼藉,李植率兵搜山,找到了五百多具鞑子尸体,割了首级。
拔掉了大笔山这个山垒,山海关到锦州之间的四百里道路就全部打通了。明军十五万大军士气如虹,往锦州支援过去。
清军大军就在附近,明军穿戴着盔甲行军,放出去无数斥候,走得很慢,从大笔山到锦州四十里走了两天。
清军在大笔山新败,士气低迷,不敢和明军接战,撤了锦州的包围往义州逃去。义州在锦州城北五十里,是鞑子这一年来的屯兵之处。鞑子盘踞在义州不愿离去,似乎还在打着什么主意。
不管清军如何打算,明军至少解除了锦州的包围,达成了此番大战的战略目的——解围锦州。
大军到达锦州后,发现城外到处都是清军挖掘的壕沟,修筑的高墙。锦州的城墙上,满是红夷大炮轰炸后的坑洞。锦州被鞑子铁桶般围了四个月,当真是处境艰难。也就是鞑子大炮太少。如果鞑子能有一百门重炮,就要把锦州城墙打垮了。
明军大军在城外扎营,建设营寨。修好了营寨后,诸将骑马入锦州。
如今李植的身份高于洪承畴,军中以李植为首。李植打着侯爵仪仗,带着五十个亲卫举着金扇金瓜,打着旗牌带着军中将领,骑在诸将的最前面。洪承畴行在后面,再后面才是八名总兵。
走到城南三里,李植看到前锋总兵官祖大寿率领锦州官民浩浩荡荡列在城外的道路上,迎接援军的到来。
祖大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干瘦的脸上满是皱纹,一脸的沧桑。
祖家在辽东根基极深,家中总兵、参将和游击近十人,可谓辽东将门。祖大寿在袁崇焕被杀前曾经外逃,后来又被袁崇焕书信召回。他曾经降清,但投降后又以借口逃回明国。天子多次召见祖大寿,他都不去京城见天子,是锦州城内军阀一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