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邪不胜正,以小道来说,谢家也许是虎,但我紫阳观却也不怕他,毕竟有先师在,谁还能欺负了小道不成?谢家人应该不笨,发现原本的软柿子变成了硬骨头,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发挥避强趋弱的良好作风,方针有所变化呢?反正就是几千亩土地,一镇哭,不如一家哭么,董员外你说呢?”
“小仙师,我知道错了,我糊涂啊,迷了心窍,害了老神仙,您千万要救我一救,不能看着不管啊。”刘同寿所说,正是董员外最为担忧的一件事。
董家虽是豪富,在衙门也有关系,并不怕柴家,可他又怎能抵挡得住谢家这个庞然大物?他搬到县城只是为了彰显身份,就如同去京城做官的士大夫,要在京城买宅院一样,根基尚在老家,这要是几千亩田地被夺,那他离破产也没多远了,他怎能不急。
刘同寿打了个稽首,高宣法号:“无上天尊,贫道秉承先师遗志,以普渡众生为念,自不能看着恶人横行,鱼肉乡里。不过,董员外你有恶行在先,现在贫道又如何能相信你呢?万一你是虚情假意,回头又故技重施,那……”
“我有诚意,诚意十足!”
“有没有诚意,口说无凭。”
“那,那……”
“这样吧,董员外,只消你帮贫道一个小忙,我就相信你,等师父他老人家下次托梦时,代你转圜一二,如何?”刘同寿图穷匕见了。
“小仙师,您只管说,只要董某办得到的。”董员外死里逃生,大为庆幸,答应的也是极为爽快。
刘同寿微微一笑:“就是如此这般……”
“咝……”董员外越听越惊讶,面色也是越来越苦,不过,最后他还是咬了咬牙,应承道:“成,就这么着!”
第16章余姚行
余姚因南有句余山,北有姚水,于是因山川而得名。这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溯到上古之时,传说这里是虞舜的故乡,他出生于姚江边的诸冯废墟,故而姓姚。
“小仙师,这余姚可是好地方,别看和咱们上虞同属绍兴府,但这里的繁华和文气却都胜过上虞不止一筹……开国至今一百五十年,绍兴府一共出过两个状元,都是余姚的,进士就更别提了,足足有近百!啧啧,遍数天下的州县,能有这等成就的,也只有这里一处了。”
刘同寿点点头,表示认同。
明朝开国那会儿,是从一片废墟上重建的,各地的情况都相差不远。不过,安享太平几十年后,江南的优势就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爆发出来了,而绍兴更是江南的群英荟萃之地,余姚则是其中翘楚,文采自然冠绝天下。
他尚在用心听着,而楚楚却只顾着四下张望了。小丫头早年也在外面游荡过,不过景色好不好,全得看心情,当日她是饥寒交迫的在野外求生,现在却是游山玩水的坐船过去,心情开朗,只觉得天蓝蓝,水绿绿,山青青,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美好。
“说起这二位状元,也是很巧呢,有诗言道:山**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时过千载,主导咱们绍兴风流的,还得数这王谢二家呢。”梁秀才难得的有了个停顿。
“哦?谢家说的是谢大学士,那王家又是谁,莫非是阳明先生吗?”刘同寿来了点兴趣,他对余姚并非一无所知,谢迁是从小说中看到的,而王阳明的大名则是早就如雷贯耳了。
“那倒不是……”梁萧摇摇头,突然压低声音道:“小仙师,私下里倒是无妨,但在人前还是尽量少提阳明先生的名讳为好。”
“是要称谥号还是爵位?”古人的称谓对刘同寿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字、号加上官职、籍贯,还有谥号,一个名人也许会有十多种称谓,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称谓,他还真是难以适应。
“都不是,早在嘉靖八年,朝廷就下了令旨,夺阳明先生的爵位,将心学斥为邪说,还封了各处书院,虽然阳明先生桃李遍天下,弟子门人都是抗争不休,但终归还是小心点好,免得被卷进是非就麻烦了。”
“还有这回事?”刘同寿吃了一惊。心学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后世的外国人将其奉为经典,反倒是在国内被打压得厉害。若不是后来互联网兴起,他还真就未必知道王守仁其人,原本以为是近代的那些变故造成的,谁想到在嘉靖年间就被禁过一次了。
“那会儿小仙师您还没开蒙,所以不知道,当时闹的很大的,这两年也没消停,十一年的时候,方阁老在京城联合翰林、科道官员四十余人,在京城定期宣讲心学;去年,南京欧阳尚书及御史季大人也在南京搞出了好大的动静,连国子监都卷进去了……”
梁萧凑得更近了些,低声道:“学生听说,这不仅仅是学派之争,还涉及到了朝中大佬们的矛盾,所以,咱们还是不要搅进去的好。”
第16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