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君来便来,还带什么东西啊。”
陈母话是这么说,可看到徐墨阳这么懂礼数,态度更是热情不少,贴心的把徐墨阳引到一个不引人注意,又能观察到全场的角落。
她心里可清楚着呢,徐家做饭的时候常年飘香,他们家的酒宴都不一定比得过人家的日常吃食,别人家来吃为了打牙祭,小郎君估计就是吃个新鲜,顺便看看热闹——不一定要坐在多显眼的位置上,但一定要看的清楚,同桌的人要守礼。
“这些回头让新妇吃了。”
陈母眯着眼睛在干果篮中仔细翻找,摸出一个大枣,一粒花生,一个干桂圆,一颗莲子递过去,这是秦娘子前些天跟她聊起来的习俗,说是同音有福,吃了以后早生贵子,她不知道这是哪来的说法,却越想越觉得有道。
能这么快定下二郎新妇,除了陈二郎喜欢,她也是希望新妇能够尽快怀上娃娃,实在是被年前的征兵给吓怕了,虽然都说什么皇帝是被妖怪迷惑了,但这种事情有一就有二,还是尽快让二郎留下香火比较好。
“好哩。”
长媳爽快的应了一声,她是个长安的爽利娘子,只是阿娘不是长安本地人,弄得她说话也会不自觉带上几分阿娘的调子。
“等新妇吃完,我也这么来一趟。”
时人讲究多子多福,长媳虽然已经有了孩子,但谁会嫌孩子多呢,想到一群小郎君小女娘睁着大眼睛叫她阿娘,长媳的心都要化了。
“都吃,都吃。”
陈母笑出了褶子,在这个时代,儿孙满堂是大部分老人的愿望。
徐家郎君果然是个大方的,这样贵重的果子也说送就送。
干果不压称,但不值钱的只是大枣莲子一类常见品种,桂圆甚至有“南方桂圆北人参”的美称,价格属于陈母看一眼就觉得胆战心惊的地步,虽然篮子中只有少少几颗,却也价值不菲,更别说本应该是明清时期出现的花生了,陈母根本没在长安见过。
“原来真的是男红女绿啊。”
徐墨阳压根没注意陈母这边,自从新人进门以后,他的视线便集中在了陈家二郎和新娘身上,因为天色昏暗,两人身上的细微配饰看不太清,但男子一身红装,女子一袭绿衣还是看的分明的,女方没有盖盖头,而是团扇遮面,落落大方的跟陈家儿郎进了早就搭好的青帐中。
这帐篷的布料是年前陈母连夜抢购的,当时准备用来做大郎出征的衣物,结果先是纸衣兴起又是圣旨转变标准,已经做出轮廓的衣物便被重新拆开,花了些钱重新染色以后缝缝补补成了这顶成婚的青帐。
也别嫌弃它简陋,现在能置办起青帐的绝对是富裕人家,也就陈母之前下手稳狠准,不然可能只能进房喝合卺酒了。